【口腔癌是什麼】
口腔癌是指整個口腔中軟組織及硬組織所有惡性病變的總稱,口腔包括:唇、頰粘膜、 上、下齒齦、臼齒後三角區、口腔底、硬腭、舌前三分之二。正常口腔粘膜是粉紅色或偏紅色之柔軟組織,如果變厚,變成突起不透明白色斑塊,便是口腔白斑,如果有變薄或略為潰爛的紅色斑塊,便是紅斑,兩者可能是癌前病變。所謂癌前病變本身並非口腔癌,但若置之 不理或慢性剌激來源一直存在時,有可能惡化成口腔癌。 


【危險因子】
口腔癌的危險因子很多,目前較為醫學界所公認的包括有:長期慢性有害刺激,例如抽菸、嚼食菸草、檳榔、酗酒,口腔黏膜長期遭受不當的物理性傷害,尖銳的蛀牙和殘根的邊緣,製作不良或破損之補綴物,口腔衛生不良;另外,像過度之陽光曝晒、梅毒或慢性維他命缺乏之口腔炎等,均被認為有可能是造成口腔癌的危險因子。而國內近年來口腔癌患者的增加,及年齡層的下降,被認為與嚼食檳榔有著密切的關係。 有關檳榔對健康之危害,世界衛生組織設立之國際癌症研究總(IARC)早在 1987 年 即綜合各國研究結果,認定「嚼含菸草的檳榔」或「同時吸菸與檳榔」對人類有致癌性,致 癌部位主要在口腔、咽及食道。2003 年,IARC 又邀集台灣代表在內的 16 位多國學者,依據 新有的研究證據,作出了「檳榔子屬第一類致癌物」,證實即使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 
吸菸者,導致口腔癌的機率倍數為無此習慣者之 18 倍;喝酒者,導致口腔癌的機率倍數為無 此習慣者之 10 倍;吸煙及嚼檳榔者,導致口腔癌的機率倍數為無此習慣者之 89 倍;吸煙、 飲酒及嚼檳榔者,導致口腔癌的機率倍數為無此習慣者之 123 倍。   
 
 

【早期症狀】
口腔癌通常好發於45歲以上,但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且以男性居多。口腔癌常見症狀有:
(1) 口腔內部或周圍有腫脹、硬塊、脫皮落屑、或是顏色改變。
(2) 嘴唇或口腔有長期不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持續超過二週以上)。
(3) 口腔內或附近發生不明原因麻木感、疼痛或觸痛。
(4) 口腔內不明原因出血。
(5) 口腔黏膜出現白斑或紅斑。
(6) 舌頭活動度受阻。
(7) 頸部有不明原因腫塊。
(8) 牙關緊閉,張口困難。
(9) 吞嚥或咀嚼時感到困難或疼痛。
(10)牙齦腫脹造成假牙固定不良或不適。
(11)拔牙傷口持續不癒合。



【何謂口腔黏膜檢查】
口腔黏膜檢查是由醫生目視或觸診口腔黏膜,看有沒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兆,不 會疼痛,也沒有副作用。口腔黏膜檢查的目的,除早期找到口腔癌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出癌 前病變予以適當治療,從而阻斷癌症的發生,並藉由衛教,勸其戒檳榔與吸菸,除可以改善 部分輕微或淺層的病變外,還可以減日後再發生癌前病變與癌症的風險。但所有檢查並非 百分之百準確,當身體出現任何異狀時,請儘速就醫檢查。檢查前,請先將口腔清洗乾淨。 檢 查結果異常該怎麼辦 若口腔黏膜檢查出疑似癌前病變(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 平苔蘚、疣狀增生…等)、或疑似口腔癌,請儘速至醫院口腔外科或耳鼻喉科確診,並遵醫囑 每 3-6 個月定期追蹤 1 次,此外,要立即戒檳榔、戒菸與戒酒,並避免高溫或刺激性的食物。
 

【預防措施】
1. 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不嚼檳榔、不吸菸、不酗酒。
2. 有嚼檳或吸菸者,應定期接受篩檢。
3. 30歲以上吸菸或嚼食檳榔(含已戒檳)民眾,18-29 歲嚼食檳榔(含已戒檳)原住民,每 2 年 1 次口腔黏膜檢查。  民眾可持健保卡(18至未滿30歲原住民請多備戶口名簿)至健保特約具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檢查,相關篩檢資訊請洽當地衛生局(所)、健康服務中心或至本署網站(
http://www.hpa.gov.tw/)查詢。                     


【檢查結果異常該怎麼辦】
(1)若為陰性(即指沒有異常),請持續每2年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
(2)若為陽性,疑似癌前病變(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疣狀增生等)或疑似口腔癌,請於兩個月內至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或耳鼻喉科專科醫師門診進行確認診斷,後續應遵照醫囑每3-6個月定期追蹤1次。此外,要立即戒檳榔、戒菸與戒酒,並避免高溫或刺激性的食物。
(文:衛福部國民健康署)

 

20190412170513l6nay1.jpg

b(2).jpg

 

 

 

arrow
arrow

    壹生健康檢驗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