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

肌少症是骨骼肌肌肉質量減少和肌肉功能下降,容易造成老人容易跌倒、骨折及死亡率增加。日常生活中像是拿東西拿不久、罐頭打不開、毛巾擰不乾、走路越來越慢、腰痠背痛等,都是肌少症可能面臨的情況。肌少症不但會增加骨頭和關節負擔,增加跌倒、骨折風險,進而臥床或住院,行動受限更加重肌肉流失速度。

人的肌肉量和骨密度在30歲到40歲巔峰期之後走下坡,每10年肌肉質量會以8%的速度減少。過了七十歲以後,每10年會以15%的速度加速流失,一般來說身體的總瘦肉質量(lean body mass), 約佔總重量的75%。當減少30%的肌肉質量時,死亡率增加到50%; 當減少40% 的肌肉質量時,死亡率會增加到接近100%。長期臥床10天以上,也會讓身體肌肉的蛋白合成率減少10%。

誰是肌少症高危險群?

如有漸漸出現以上症狀要有所警覺

四肢肌肉量減少
步筏不穩平衡變差
長時間久坐缺乏運動
營養攝取不均
BMI過低或過高
有慢性疾病史
跌倒紀錄及長期臥床

 

肌少症對健康的影響
1.增加失能風險:由於肌少症導致下肢力量不足而影響活動能力,患者容易顯得無力、疲倦、步伐不穩,因此也容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
2.代謝問題:因為肌肉與人體蛋白質的儲存、調整血糖等新陳代謝息息相關,研究發現肌少症患者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具有高度相關性。
3.心血管疾病:若長者同時存在肌肉不足與肥胖問題,就稱為肌少型肥胖症,這種類型可能會比只有肥胖症或肌少症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甚至增加死亡率。

預防肌少症
1.充足的優質蛋白質
高齡者平均分配攝取高量蛋白質,才可減少老年人肌肉流失的發生(有腎臟疾病的老年人則需評估)。臺灣的老人普遍都有蛋白質攝取不足的情況,其主要的原因是「牙口不好」,可透過保健營養品來補充。
2.維生素D補充
適當日曬,多攝取深海魚(像鮭魚、秋刀魚)、黑木耳、牛奶等,可減緩肌肉流失,對於肌肉功能與強度有相當的影響。
3.漸進式阻力運動
建議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30分鐘。以登階訓練、游游池水中走路、深蹲、抬腿的訓練最能有效增加肌肉質量。也可以鼓勵做一點重量訓練,只要用保特瓶裝水,用手舉起保特瓶強化肌力。肌肉就不容易流失,訓練完半小時內補充吃蛋白質。

建議檢查項目
血液生化-LDH、CPK、Ca、P、Myoglobin
握力測量、步行速度、肌肉質量測量
可諮詢-老人醫學科、骨科、家醫科、新陳代謝科

量肌少症.jpg

arrow
arrow

    壹生健康檢驗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